四平攻坚战鼎红金投,是东北战场“四战四平”中的第三场重要战役。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和演练,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保卫战后,不仅从兵力到装备上得到了大幅提升,已经逐渐形成了对敌军的压倒性优势。与早期相比,不论是兵力、火力,甚至是战术的运用,四平战役前的东北民主联军已经具备了极为强大的作战能力。
四平战役纪念馆前的雕塑,深刻表达了这场战役的重要性。纪念馆位于四平市铁西区的英雄大路,整座馆以四战四平的历史为背景,展示了战斗的艰辛与胜利的来之不易。四平的胜利不仅帮助争取了民心,提升了根据地的稳定,也为辽沈战役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为解放东北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条件。
从兵力配置上来看,东北民主联军的兵力由最初的6.5万增至10万,而敌方兵力从1.8万增加至3.5万。虽然敌军人数有所增加,但我军依旧保持了约三倍的兵力优势,其中敌军大部分是新兵、杂牌部队、保安和警察部队,整体战斗力偏弱。更重要的是,东北民主联军的炮火数量远超敌军。我军拥有96门山炮和榴弹炮,而敌军仅有19门,双方的重炮比例达到五比一,这也是东北民主联军强大火力的体现。正是因为炮火的压倒性优势,使得我军在战斗中具有了强大的震慑力和攻击力。
展开剩余75%面对如此悬殊的火力和兵力对比,无论是1纵、7纵,还是林总本人,皆对四平的攻城战充满信心。战役的目标明确,进攻势头一度强劲。然而,尽管我军歼敌1.7万鼎红金投,付出的代价却也同样沉重,最终由于敌军的援军及时赶到,我军被迫撤退,损失了1.3万人。
那么,为何林总的攻城和打援策略未能如预期那般成功呢?林总在此次战役中的整体作战思路是“攻城打援”,即通过进攻四平的城池并同时阻止敌军援军的支援,形成双重打击。林总的决心和信心不言而喻,实际上,这一策略在一年后的济南战役中也得到了粟裕的采纳。这种思路,林总早在德惠攻坚战中便曾试行过。
四平攻坚战并非林总在东北战场的首次大规模攻坚战。即使不算1946年3月第一次解放四平,林总也曾带领部队于1947年2月对德惠进行过一次攻坚。那次战役首次应用了大炮和坦克,标志着东北战场火力和装备的逐步升级。德惠地处松花江以南,平坦的地势没有天然防线,守军由孙立人新1军的潘裕昆50师和保安团共7000人组成。林总决定全力以赴,攻城与打援并举,目标是消灭敌军2个师。
在这次战斗中,林总派遣了洪学智的6纵、独2师,并配备了3个炮兵团、1个山炮营及2个炮兵连,共计火炮80门,此外还动用了4辆坦克。打援方面,则由李天佑的1纵和2个独立师、6纵16师负责。尽管这是东北第一次步兵、炮兵与坦克联合作战,但由于多方原因,最终未能成功。战后,东总对这一战役进行了反思和总结,提出了诸多改进意见。
其中,最为关键的教训之一是未能执行主席提出的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”的指导思想。4个师3.5万兵力对敌进行四面包围,结果过于分散,未能集中力量突破敌军的薄弱环节。第二个问题是火炮的分配不当,80门火炮被平分到4个师,造成炮火火力不足。第三,步兵与炮兵、坦克协同作战不畅,常出现炮火打光后步兵尚未进攻的情况,坦克未能发挥出压倒性作用,反而拖慢了进攻步伐。此外,敌军的防御准备极为充分,德惠城内构筑了密集的碉堡、战壕和机枪阵地,防守力量不容小觑。
尽管林总从德惠战役中吸取了教训,并在四平战役中进行了改进,但依然犯了一些失误。首先,情报侦察存在严重问题,林总对敌军的兵力评估过于乐观,实际敌军增援后总兵力超过了我军预期。其次,林总轻敌大意,没有及时增加兵力支援,导致战局逐渐被敌军所牵制。最后,增兵的方式过于急功近,缺乏灵活应变,未能有效应对敌军的增援和反击。
在敌军的增援和反击下,四平战场的局势逐渐复杂化。敌军的杜聿明和郑洞国在短时间内调集了10个师的增援,使得四平的攻防态势陷入僵持。尤其是敌军在公主岭、昌图和郜家店等重要地点的占领,使得我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最终,经过激烈的拉锯战,林总在6月30日决定撤出四平战场。
这场历时20天的激烈战斗,我军歼敌1.7万,伤亡1.3万。尽管如此,战斗中也涌现出了不少英雄人物,如爆破英雄李广正等人,展现了极高的英勇和牺牲精神。而四平守军的陈明仁和富盛泉等指挥官,也因其出色的防守和战术运用,获得了蒋校长的青天白日勋章。
德惠与四平攻坚战,无疑是林总军事生涯中的两大失利。这两场战役暴露了他在城市攻坚作战中的一些战略问题,也为他后来的战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。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鼎红金投,林总在总结这些经验后,进行了战术上的调整,最终带领我军取得了四战四平的胜利,彻底改变了东北战场的局势。这次胜利为解放东北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,同时也标志着我军城市攻坚战术的不断成熟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