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放军最近组建了13个新的集团军大牛网,但这些集团军的番号却引发了不少疑问:为什么这13个集团军的番号不是从1到13,而是直接从71开始排列?到底为何选择从71起步?解放军的番号背后到底有哪些讲究呢?
首先,我们得了解一下番号的命名原则。许多普通民众其实并不清楚,一支部队的番号是怎么确定的,其实其中的规则非常简单明了。番号,可以看作是军队在兵部或者国防部的“账户名”,类似于一种身份标识。番号后面关联的是具体的编制结构,比如一个师下辖多少旅、团,有多少军官、士官和士兵,配备多少枪支和火炮,每个月需要发放多少军饷等等。
我国部队序列化的番号体系,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新军时期,不过这一制度的渊源其实更为悠久。只要是常备军,历史上基本都有相应的番号,只是当时不叫“番号”,而称作“军号”。比如清朝的神策军、控鹤军等,都是军号的范畴。那时候,这些部队的士兵、军官数量及其姓名都会详细登记,方便军饷和军械的管理发放。
展开剩余82%回到近现代时期,清末新军以及抗战前日本常设师团,都采用一种叫“方块制”的编制方式。所谓“方块制”,举个例子:北洋陆军第1镇(相当于师)下辖步兵第1协和第2协(相当于旅),每个协再细分为两个标(相当于团)。比如步兵1协管辖步兵1标和2标,步兵2协管辖3标和4标,依此类推。除此之外,还有所谓的特种部队,不过当时的“特种部队”与今天的特种部队不同,主要指骑兵、炮兵等非步兵陆军兵种。举例来说,步兵1协还下辖骑兵第1标和炮兵第1标。
与后来国军和我军熟悉的编制不同的是,北洋陆军中的“标”规模相对较小,一般只有3个步兵营;而师直属的工兵部队,也通常是工兵营规模。我们现在熟知的较大番号通常从团级开始设立,因为从团级才配备司令部。
国民革命军成立初期,为了实现部队正规化,国民党先后召开了多次编遣会议,每开一次会议往往伴随一次战斗,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前才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编制规则。战役中的基本单位是师,分为甲、乙、丙三种类型,其中甲种师配备三旅六团,乙、丙种师则是两旅四团。我们熟悉的第18集团军(八路军)第120师就属于乙丙种师,下辖358旅和359旅,这两个旅又分别带有715、716团和717、718团,体现了典型的两旅四团编制。
还有陈赓旅长领导的386旅,所在的129师同时下辖385旅,这两个旅都各自管理两个团。从这个编制可以看出,第120师实际上缺少360旅,而129师则少了387旅。在编制完整的甲种师时,比如“国民革命军陆军第X师”,通常会下辖3X-2、3X-1和3X三个旅,共计六个团。
由于当时技术装备严重短缺,国军和我军都很少拥有成建制的炮兵团,炮兵大多以师直属炮兵营、炮兵连的形式存在。若需建立成建制的炮兵团,只能向军委会或战区司令部申请支援。国军整体经济状况不算富裕,即便是计划装备德械的调整师、整理师,以及老蒋嫡系的36师、87师,也仅配备两旅六团。事实上,多出的两个团多是补充团,没有连续番号,因此这些师实际上仍是两旅四团的规模。
不过,上述情况主要适用于正规军。若是新桂系、晋绥军等部队,则需要区别对待。那些番号以“国民革命军”开头且没有“暂编”字样的部队,是由蒋介石政府发放军饷的;带有“警备”、“保安”、“独立”等称谓的部队,则基本靠自己维持。
全面抗战爆发后,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,我国军队开始调整师级单位的编制,普遍实行一个旅管辖三个团的三团制。值得注意的是,日军同期也调整了编制,师团下辖三个联队,虽然原有的旅团编制仍未完全取消,但大多被缩编为地方守备部队。
国军师的规模远小于日军师团。一个满编的两旅六团德械师大约有15000多人,而满编的日军甲种师团人数则达23000。我国一个营大约300至500人,乙丙种师满编人数也只有9000多人。以陕北红军为例,改编时总兵力不足30000人,新四军成立时更是不到10000人。
二战结束后,蒋介石开始大规模“精简”国军部队。一个师本来有三个团,直接裁减一个团,缩编成整编旅,原军级单位降格为整编师。但整编师并非不受重视的杂牌军。比如著名的74军被改编成整编师后,按照美军标准重新武装,补充了大量技术兵种,兵力依旧超过30000人,是一支大规模有战斗力的部队。
回到文章开头,为什么这13个新成立的解放军集团军编号要从71开始,而不是从1起呢?这是因为,1至70的番号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就已经被其他部队使用过。周恩来总理曾制定计划,目标是在三年内将51个步兵纵队发展到70个。这里的纵队就是军的概念,这70个番号在1949年基本完成正式授予,尽管个别纵队未完全组建完毕,空缺的编制则暂时保留以备后用。
此后,部队编制经历多次调整,但整体番号框架一直保留,因为它承载着中国军队的悠久历史和发展脉络。这就是解放军在组建新集团军时,从71开始编号的根本原因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